銀行的存款服務幾乎所有人都必須用到,那是因為我們不可能將一疊疊的現鈔放在家裡或是保險箱裡,既不安全又不方便管理資金,所以說銀行是個保護錢的地方。例如說你存了一筆錢進去,帳面上這筆錢依舊存在,但實際上銀行為了賺取利潤以支付利息,又會將你的存款借給別人,從而變成無中生有,像是印出大量現實中不存在的貨幣,及後更是演變成貨幣創造的重要源頭。那這樣的操作背後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
銀行的貨幣創造
銀行運作原理簡單講是專門幫人將錢存起來,然後又貸款出去,從中賺取利息差價。銀行在收到一筆存款,當然想有多快就多快將它借出去,比如說有個A存了1000元進銀行,銀行就會將這筆1000元借給B,B消費後用剩了的500元再存進另一間銀行,該銀行又將收來的500元借給C,形成無限的循環,這樣子便從最開始的1000元變成了2000元的價值。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永無止境的,政府也會對銀行進行規定,在收到存款後,要留一部分作為「法定準備金」(R),以滿足到其他一般市民過來取錢的需求,假設法定準備金率為20%,即銀行在收到1000元後,只能貸款800元出去,留下20%的200元作準備金。所以說當法定準備金率越高,所創造出來的貨幣就越少。這就是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過程,理論上這筆錢能無止境地一直增長下去,簡單說就是「錢生錢」。
但在現實生活中,只要當有流言說該銀行出現經營不善的狀況,人們就會紛紛去提錢,當每個人都去這樣做的時候,只要銀行裡的法定準備金不足以承擔這筆巨額,出現擠提的話,那它就會倒閉。像是香港最近一次的擠提就是2008年東亞銀行擠提事件,當時有人散佈大量關於東亞銀行財政困難的消息,導致大批該銀行的客户同時去各間分行提款,出現大排長龍人山人海的誇張情況,在三天擠提期間,共流失150億現金,後來政府出面作擔保,才平息了事件。
其實銀行不夠準備金以供大批客戶提款,這並不是經營的問題,而是銀行的機制所造成的,畢竟不會有銀行就這樣單純的幫你存放資金而不動的,像是商業銀行無法滿足到所有客戶同時提款這一需求,稱作流動性困難(Convertibility Problem)。銀行機制具有矛盾性,一方面是因為銀行本身的體制就是這樣子的,如果出現了不實傳言引致擠提,政府應該先拯救援助,平息流言,才能保持整個銀行業界的生存;但另一方面,我們無法真正得知銀行是否真的遇到困難,出現財困狀況,既然是有政府在背後撐腰,不會隨便倒閉的話,經營者會否較不負責任地隨便運用客戶的存款作高風險的投資?
2008年的金融海嘯就出現了具爭議的事件,當時美國政府注資大力干預金融體系,運用國庫注入大筆資金給銀行,以想盡辦法讓它們能存活下來。這種做法引起各界猛烈的批評,每個人都有各種不一的說法,不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政府高官,到底該救還是不該救,都難以制定一套統一的說法。
總結
美國的通用汽車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波及下因油價短期內高漲而出現破產危機,直到年底美國政府通過紓困134億美金給通用汽車才得以舒緩到問題。像這種大到不能倒的公司,背後有成千上萬名員工,因財務問題而需破產,政府不能坐視不理,那像這些銀行業或是別的特殊行業不就是穩賺不賠的事業嗎?或許是沒錯,只不過入埸的門檻也會設得很高,不會隨便就能開業,一間超大型企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賺取利潤,背後還有龐大數量的員工與整個生態體系,所以說已經不再是自由經濟的問題,而是說政府要在適當時機出手幫忙救市。
總的來說,對於上述所講的第一種說法,銀行因為遇到流動性困難,我們不能見死不救,不然整個銀行界就不能營運;但對於第二種是因為人為原因經營不善的話,就應該接受懲罰,讓他們嘗到惡果。但該怎樣判斷哪一種狀況,就各有說法,實在很難去準確定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