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日本真人騷節目「雙層公寓」的其中一位參演者木村花因長期承受網民們的惡意攻擊,最後自我結束了短短的22年人生。木村花在節目中呈現出來的形象是個講話很直接、有話直說的女孩,沒什麼戀愛經驗的她在面對喜歡的男生會情不自禁地傻笑,不懂得怎樣隱藏自己的心情。也因為這樣的性格因為一次洗衣服事件而與室友引起爭執,當下馬上爆發了自己不滿的情緒出來。及後一直被網民們咬緊不放,在其個人社交帳號留上不堪入目的惡毒留言。
其實每個人的敏感點都不同,一些不快的情緒你在當下是不能輕易的控制的,要是如此簡單的話,坊間就不會有這麼多教你如何調整發怒情緒的書和課程,社會上就不會有這麼多因一時沖動講了不該講的話而分手或離婚的情侶夫妻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觀眾總是會對於一些性格比較突出的人都特別的「針對」,明明是放輕鬆的綜藝或是真人騷節目,觀眾總是非常的投入,只要出演者表現出不符合普羅大眾所規範的模樣,就加以進行攻擊或批評。難道說要每個明星像機器工廠倒模一樣,沒有任何性格的人嗎?
當節目上出現一些好像很平凡很有道德的人,又會被觀眾說沒存在感,每個人總是站在一個上帝視角和道德高地去看每件事,抱著認為因為別人做錯,就充滿正義感去糾正他人的想法。
我們對於負面的事情印象特別的深刻,而快樂開心的事卻不會記得很多,或許這是人類的生理機制所影響,你會很記得第一次被人劈腿或是被人騙錢之類的不愉快經驗,正因為印象鮮明得像植入腦海中,以防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狀況,一句謾罵抵起十句讚美,可見批評的傷害是多大。
被接受和被拒絕
心理學教授Mitch Prinstein所撰寫的《Popular》一書,講述了怎樣才能變得更受歡迎。書裡面有個例子,1982年有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研究,研究對象是一班小學生,研究人員就問他們在班上你最喜歡的人是誰還有最不喜歡的是誰這兩個問題。根據得票的統計結果後,按程度細分得到如下圖的表格:
大致上會分為五種:分別是accpeted(被接受)、neglected(被忽略)、average(普通人)、controversial(具爭議的)和rejected(被拒絕)。
按照圖中的坐標,縱坐標的是喜歡程度,而橫坐標的是不喜歡程度,程度按低高從下至上到左至右。accpeted指很多人喜歡你,不喜歡你的人很少;controversial喜歡的人很多,不喜歡你的人也很多;neglected喜歡你的人很少,不喜歡你的人也很少;rejected則是喜歡你的人很少,不喜歡你的人很多;而average則不多也不少。
這五種類型中,得出數量最多的是Average,而controversial是最少的。我們都絕對不想成為rejected和neglected,neglected即被人當作是隱形人,rejected則是被人討厭而且沒人想親近的。
那麼能做到「人見人愛,車見車載」的accepted當然是最好不過,不過次一等的當controversial也不算是個壞事,由此可見明星其實做個有爭議的人是個很聰明的策略,至少比起普通人之類名不經傳的「二打六」要好得多。controversial多是一些言行舉止比較「出位」的,有很多人說是他們是真性情,會有一部分人會喜歡這種性格的他,而也會引來一部分不懂得欣賞的人討厭 。2016年香港小姐冠軍馮盈盈比起一般的港姐形象有落差,但受到大量網民的喜愛,卻又有一部分人覺得她是在「博出位」,覺得她講話有失大體之類的,至少她獲得了名氣,也不用戴著面具做個虛假的人。
而作者也同樣做了另外一個心理學實驗,這次他找來一班大學生,對一組的同學說要假裝自己是個被接受的人,當你覺得別人都喜歡你時,你就會更加的打開心扉,更加的喜歡他人,實驗者一天記錄下來,所描寫的感受都是正面的、自信和樂觀的,結果每個人因為覺得自己受歡迎,也變得開朗起來,會自信的主動跟人打招呼。
1964年的電影經典「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故事講述大學教授因為與朋友打賭,決定訓練一名社會低層出生的賣花女變成上流階層的淑女,從改變說話的口音到行為舉止,都一一進行訓練去糾正,到最後她真的以為自己從來都是個淑女。也引申出你想讓她成為淑女,就要用淑女的方式對她這樣的正反饋,跟心理學的「自證預言」相類似。但別人沒有這種思維的話怎麼辦,那你就先走第一步,你想別人怎樣對你,你就先對別人好。
總結
很多校園欺凌也是影響深遠,一個中學時期受到長期欺凌的被拒絕者,在踏入社會後看待事情的會更加偏向負面;而相反一個在中學很受歡迎的被接受者,在之後看每一件事也會用正面態度去想,生活也過得更愉快。事實上,那怕現階段的你是個被拒絕的人也請不要去氣餒,請盡量的改變看每件事的想法,先假裝自己是個被接受者,情形或許會變得不一樣。
現在社會上大多的風氣是,一直不斷地檢視別人的錯誤,而不是會抱有鼓勵的心態去稱讚別人,不是說什麼心靈雞湯,很簡單,當你不斷去說別人的不是,自己也會漸漸變得只會看到別人的短處,久而久之,與你相處的人也會變成同樣的情況,只會困在一條死路中。中國人家庭從來都是不會當面稱讚自已的孩子,而是經常說別人家的孩子多好多好,這樣子就會讓孩子從小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給自己一個後路說,反正我都是這麼差了,我就繼續這樣保持的心態。
假如自己因為受到網路欺凌困惑,放遠點去看,他們大多數也是rejected和neglected,難聽點說就是他們只能在網路上找到「存在感」。在此講一句老套的話,心態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