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熱播的韓劇《梨泰院class》,故事情節非常的熱血,講述一個從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到成為上市公司的老闆。主角朴世路能成功的關鍵絕對要歸功於他底下的員工,他們每個都盡忠職守,為店鋪「甜夜」盡心盡力,而身為老闆也優待一同打拼的初始員工,即使他們不是專業人士卻能位居大公司的高層。現實中,真的會有老闆對每個員工都這麼好嗎?而員工又會這樣拼命的工作,不會偷懶嗎?
很多人都覺得做老闆是件好事,那為什麼不會每個人都爭著做呢?做老闆的前題是除了要有資本,還需要聘請員工。我們都會覺得是老闆操縱下屬,但仔細一想,身為老闆其實在對比之下很被動,只要員工不滿意,他們隨時都可以離開或罷工,而老闆不可能不繼續,因為在之前已經交了一大堆的資金設備以供營運,這些就像大石頭般壓在腳上。所以說老闆所面臨的風險比起打工的要來得多。
那麼老闆應該怎樣去監管員工有沒有在偷懶或是渾水摸魚呢?老闆並不能24小時的都盯著,所以說員工要偷懶其實很容易,老闆會被員工們牽著鼻子走。
剩餘索取權
每一家公司,不管員工是非常勤勞還是有時會偷懶,基本上都是會採用支付一筆固定收入給員工作為薪水;而老闆的收入則是,業務所獲得的盈利後再減掉人工、租金、營運成本等一大堆後,拿餘下的。經濟學將這種叫剩餘素取權(Residual Claimant),通過採用剩餘索取權這這種激勵方式,能讓經營者、股東甚至是員工都形成利益共同體,說白點即大家都坐在同一條船上,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都會盡力的讓公司的利潤最大化。
換言之,身為老闆,他最大的動力就是,當你越努力提高公司的收入,剩下所得的就會越多。所以老闆是不需要有人來監管,也會自動自覺去將公司做大,甚至有些老闆為了剩餘的更多,寧願少請一個人,自己親手去工作。
因此有些只拿取固定收入的底層員工就會想不通,自己努力的成果,到頭來賺的只是公司和老闆,故漸漸失去了工作的動力與熱情,所以這些員工較需要上司或管理層之類的加以監管其工作效率。
那麼另外一種情況的是地產經紀或是保險從業員,他們的底薪是象徵式意義,沒有人願意只拿底薪,他們自我監督自己,盡量的找到客人,拼命的簽單,這樣子他們的收入就會更多。所以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士,基本上是沒有人理你、沒有人監督你的,你跟上司說一整天要出去跟客戶吃飯,但結果你卻回家偷懶睡覺,也是沒所謂的,只是這樣對自己很不利,而且長期沒有業績也會冒上被辭退的風險。
所以重點在於,一些容易觀察的,我們會選擇用固定收入的方式支付薪水;而一些很難去觀察的工作,則改用剩餘索取權或多勞多得的方式較好。而現在,不少的公司都會設立KPI制度以用作去監管員工的賣力程度,這其實不算太準確,或許有些職位能夠為公司帶來直接的收益,但有些則是以維持公司的營運。而要設多少很難有個平衡的準則,設得太高,讓員工望塵莫及,心裡產生極大的壓力;設得太低,讓員工只做到合格線就好,沒有動力繼續做得更多。
總結
做老闆其實並不是想像中的簡單,你對員工太好,自己的利潤收益並會隨之而壓縮,員工做事仍會怠惰,也會很容易的偷懶;對員工太刻薄,會令員工的流失率大,名聲也會不好。
當然身為管理者,必須要給員工有動力,要令他們覺得自己是公司的一份子,以令他們更加投入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所以,當看到自己的職位經常閒暇不忙碌,你在當下會覺得賺到,不過公司業績不好,是相輔相成的,長期來看對你也會有影響。所以有些公司不會直接出花紅,而是改用給公司小量的股份作獎勵,當公司業績良好,升升日上的時候,你所持有的股份就會不斷的升值,比起直接給薪水來得有種貢獻感。
比起上班族,當老闆會更賣力,因為他的收入很大程度上與努力經營成正比,或是說無論多努力也是沒什麼剩餘索取的,也是時候考慮是哪裡出現了問題,要規劃好將來要轉型還是結業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