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巴士輪姦案
在2012年印度有一單震驚全球的巴士輪姦案,當日,女醫學實習生Jyoti跟男性朋友看完電影後,大約在晚上九點半時登上巴士回家,過了一陣子,Jyoti感到有點奇怪,察覺到巴士的駕駛路線跟平常的不同,偏離了巴士原來正常行駛的路線,當她表示要下車的時候,車上的六名男子開始用異樣的眼光看待Jyoti跟男性朋友兩人,質問她們做了甚麼,並用帶有侮辱性的語言攻擊他們,男性朋友試圖阻止,反被六個成年男人包圍毆打,更被打昏暈倒,Jyoti則被他們施暴與輪姦。
事後Jyoti全身遭到嚴重創傷,在醫院搶救治療後證實不治,這件令人發指的案件,卻竟然還有人為施暴者去辯護,一些老一輩的印度男人更認為 :「 女人就像鑽石般寶貴,如果將鑽石隨意放在街上,也不要怪被別人拿走。 」這種講法完全是偷換概念,反責備被害者,幸好的是,普遍大部分印度人都是同情被害人,對此非常憤怒,在街頭舉行抗議活動,不得不令印度政府重視國內強姦情況。
除上述令人憤怒的輪姦案,社會上的一些被強暴或類似情況較輕微的性侵事件,為何市民大眾經常都會有種先責怪被害者的情況出現?其實人類的這一行為,是基於自我防衛的一種心理行為,在一件事情上,人們是需要找到理由才會感到安心的,當發現自己與被害者存在差異時,便認為自己沒有被害者的特徵時,便會在內心替自己鬆一口氣,讉責受害者的思維再上升的話就會變成尋找替罪高羊,心理學上叫「替代性攻擊」意思指為了宣洩憤怒的情緒,而向無辜者發火。
除非情況極端與嚴重,否則被害者很難得到我們無條件的支持與同情,我們會不自覺會質疑著被害者,用讉責被害者的思維來獲得自己內心的安全感,當清楚了解有這種傾向,才可以用公平公正的視線去看待整個案件,能夠打破偏見、打破刻板印象,看清事實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