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人們的消費方式五花八門,科技的進步令消費方式變得更方便、便利,我們在享受科技所帶來好處的同時,也需要注意的是,一不小心,就會誤入消費陷阱,導致消費者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萬惡的自動續訂
很多APP或串流網站(如NETFLIX)都會提供所謂免費體驗的「試用期」,不用錢卻給我們有一個月或者是三個月的服務體驗,看上去是個免費的午餐,其實是商人精心設計的模式,你要先試用沒關係,但必須先填寫你的個人資料才能試用,當中包括信用卡資訊,需要預先提供信用卡的支付方式。當你沒有在試用期結束後取消服務的話,他們就會自動幫你刷卡續訂一個月、半年、甚至是一年的訂閱計劃,即使沒有使用服務,甚至是忘記了這件事,直到你看到信用卡帳單或手機的付費短訊才發現,原來已經完成了消費,實屬一種取巧方式,畢竟仍然有很多人當初抱著免費的心態,最後卻忘記取消訂閱,造成不必要的金錢損失。而信用卡公司MasterCard就實行新政策,將會要求獲得使用者的許可後,才會正式把自動續訂的要求生效,不會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付費」,以此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關於自動續訂或自動訂閱這種概念,這到底是方便消費者還是令商家能從一批忘記取消訂閱的消費者身上進行一層搜刮,從而增加營收?我自己則經常忘記取消,導致了沒使用到服務就要被付費了,所以在每次試用前,千萬別覺得麻煩,先取消計劃,過了試用期再冷靜想想是否需要該服務,從而做個理智的消費者。
安全隱憂
在我之前的文章「擁有大數據就能掌握一切?我們還有個人私隱可言嗎?」中講過,根據科斯定律,「誰用得好就應該歸誰」,一些網購網站會收集、紀錄我們的信用卡資料,令我們能夠在家中就能買到想要的東西,令我們能躺在家中按按手機滑鼠就能買到自己的心頭好,之不過這些網站企業又能否妥善管理好客戶的個人資料或信用卡資料?他們能否抵擋到黑客的惡意攻擊?他們的網路防火牆做得夠好嗎?能令到資料不被洩漏出去?
事實上,其實即使是很有名,規模很大的公司,也經常歷史重演上演著客戶資料被網路犯罪集團外洩的戲碼,美國公司Equifax是一間消費者信用報告機構,該公司收集並保存了8億名消費者的信息,於2017年7月29日遭受一次嚴重的網路攻擊,其中高達1.43億美國人的個人資料被外洩,包括個人姓名、駕照號碼、生日、地址等等,而更有20萬左右的信用卡資料被黑客所掌握。令市民們紛紛表示擔心自己的資料被盜,活在恐懼的陰影下。
即使如此,那又能怎樣?我們難道不使用科技嗎?不使用信用卡嗎?這無疑是「斬腳趾避沙蟲」,對事情沒有幫助,在這個資訊透明的社會,要查出一個人的痕跡實屬容易,不得承認,我們的個人資料變得越來越廉價,隨手可得,在便利與私隱之間必需作出一個平衡,可是天平早已經往另一邊傾斜著,我們無能為力,只能期望不是自己中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