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犯點錯也無關痛癢

經濟學+
Dec 7, 2020

--

犯錯是每個人都不想發生的事,更加是職埸人士非常懼怕的東西,要做到滿分表現又談何容易呢?倒不如偶爾犯點小錯,寬容自己,不將自己精神緊繃著,效果反而更好。正所謂要拿90分比拿100分容易很多,將一件事做到剛剛好的水平是容易的,但想要做到完美無瑕,則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全看自己的取捨。不是要灌輸心靈雞湯,犯錯其實真的不可怕,關鍵在於能夠快速地放下,不用將事情看得很大。

一邊犯錯,一邊糾正

程式設計也是同樣道理,募資平台也因此應運以生地推出,開發者並不會一下子把程式做出來,而是先發出一個樣版供使用,期間用更新的方式去不斷改良產品,甚至是單單只是個概念,也能通過募集資金去一步步將產品製造出來,出現錯誤並不重要,能夠通過更新去改正便可。

現今主流手機操作系統,包括Ios、Android都能實現到給用戶完善優質的體驗,可是說如此成熟的系統中,每次新系統發佈後都會有大量的bug出現,邊做邊改良的好處是,你不需要等到完全沒有問題才能將它推出,這樣只會拖慢進度,效率太低,程式員每天都在「除蟲」(debug)檢查系統,現在回過頭來看,都是一點一滴的累積,才擁有今天完善的介面與系統。

去機埸應提前多長時間?

生活上也是一樣的情況,要是過得小心翼翼,不敢犯任何小錯,只會令自己異常辛苦,或是說返學返工因為那一點懲罰代價,而變得完全不敢遲到,每次都提早很早到公司,令睡眠時間減少,從而可能導致工作表現低下,再來就容易在工作上犯錯,最終得不償失。

美國經濟學家George Joseph Stigler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出過應該要提前多久去機埸等候航班的問題。提早很多時間在機埸又會造成浪費,但要是因為遲到而上不了飛機,又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對於未來的最佳猜測,經濟學中有個分支叫計量經濟學,它用數學模型去預測結果,但所謂的預測當然只是計算出來的可能性,有可能因為模型設計的不當,而出現錯得離譜的結果。直至現在提早2個小時到機埸等待已經是約定俗成的文化,當然你可以憑借經驗,一點一點地將時間縮短。真正的「聰明人」是會利用對方的寬容度,不斷地試探底線,而老實人則乖乖的遵守規矩,有時候我們應該像學一下那些要求多多的麻煩人,不要太過拘謹,偶爾放飛自我,活得自由一點吧。

總結

現代的年輕人普遍都是心理承受能力較低,總是不斷地想著自己已經發生了的失敗,我們應該練習抗打擊力,就像去健身房鍛鍊肌肉一樣,通過不斷訓練能讓它強大起來,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說要克服悲傷情緒,要解決掉三個P:自責(Personalization)、永久化(Permanence)、普遍化( Pervasiveness)。

遇到失敗或犯錯時,不要馬上責備自己,應學懂得抽離開來,記住悲痛會隨時間慢慢減弱,不會永遠存在的,而且不要像骨牌效應般連鎖地也不高興,放大一點看只是漫長人生中的一件小事,不應牽連開來,有時候犯點小錯是無傷大雅的。

--

--

經濟學+
經濟學+

Written by 經濟學+

我是個90後澳門人,熱愛寫作和經濟學,每周一準時更新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