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身陷於強制性保險的危機當中?

經濟學+
5 min readDec 23, 2019

--

保險,原意是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去做準備,我們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自己的未來會發生甚麼的。通常人們會按照自己不同的需要,向保險公司去買一些不同類型的保險套餐,當受益人有任何意外或疾病發生時,保險公司就需要承擔一筆的保險金。

一般來說,人們有三種風險偏好,即三種對於風險的不同態度。第一種叫風險厭惡,即是指那些不喜歡冒險、賭博的人,他們不想有任何風險的存在,安安穩穩就好;第二種叫風險偏好,即偏向冒險,總是追求著那些高風險、高回報的選擇;第三種叫風險中性,即取向介乎於兩者之間。總的來說,一直買六合彩或喜歡以小博大的人,即使浪費很多錢也無所謂,重要的是高回報的報酬,他們就是想要有一次賺大錢的感覺,之前的投資通通不算得上是甚麼,就是典型的風險偏好。也有些人安守本份的將整份薪水放在銀行儲蓄,他們不願冒那一丁點的風險,不願買任何投資產品,著重的是那份安心感。而風險中性便很簡單,低風險也可接受,高一點風險也可以。

保險的原理

買保險的人都知道,自己未來會面臨甚麼樣的問題是無從得知的,只能夠盡量往自己想像的方向靠攏,所以便有句成語叫「未雨綢繆」。他們想盡量將自己的未來變得可控制,不會因為生個大病,而沒錢去醫治。一般來說,有些人會將收入的一部分儲起來,放在銀行户口,以備不時之需,將來沒有重大疾病的話,就不用花那一筆的保險費;而有些人會去買一些關於疾病的保險,當然,未來如果不生病的話,投保的那份錢也要不回來了或是只能拿回一部份而已。但當生病時,能省卻了一大筆巨額醫療費,能夠減輕自己的經濟壓力。

保險公司通常會將不同種類、狀態相近的人來區分,高危人士、風險高的分為一個組別,低風險的另一組。而當中沒有用到服務的便要負擔給需要的人,但就這樣籠統的將不同的人分類,那便會導致部份人搭順風車的情況出現。所以保險公司會實行兩個策略。第一種是「細分」,在每個組裡的人按照年齡,或是身體狀況,將分類分得越多越好、越細越好,最後所攤分出來的,每個人所交的保費也會下降;另一種是「加總」,在每一個已經被「細分」的組別裡,再增加人數,好處是,同樣狀況同等風險的人越多,就能更易統計到他們的風險比率,保費也能夠壓低,增加吸引力。

你買手機會買保險嗎?

其實不止我們個人,我們也會為我們的資產買保險,例如替汽車或是電器產品買保險,以延長它們的使用時間,即使不小心有所損壞,也能獲得相對應的保障。例如像蘋果的APPLE CARE,價格按照機型來決定,是一筆額外的開支。那這種的保險,真的有必要買嗎?有些人說不用,另一些人則堅持購買。其實也沒有甚麼一定要買的道理,看看自己是對於風險態度的那一種人,再衡量自己的使用習慣,挑選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案。不過買與不買,都看自己的決定,那麼有甚麼樣的保險是被逼強制性購買的呢?

強制性保險存在的隱憂

有些人會將自己薪水的一部份去供保險,反正覺得儲也儲不了多少,要是患上嚴重疾病(例如癌症),根本不夠錢去看醫生,那倒不如買那種危疾保險還比較划算。

那麼反正都要買的話,由政府所規定,強制必須購買的醫療保險,會出現些甚麼問題?

例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醫療改革政策》就要求所有美國公民,不論同意與否,都需要強制購買醫療保險,都必須繳納費用去買保險,不論健康的人、老年人還是年輕人統統都要加入的時候,將所有金額攤分開來。換言之,它將保險的原意扭曲,明明有些人過往有著病史、或是高危人士是難以受保的,但現在沒關係,政府說一律受保,那錢從何來?就是由一波波後來才進埸的人來付費,將債推遲下去。當年輕人供養完老年人的巨額醫療保險後,再由這批年輕人變成老年人,由新的年輕人去供養,不斷循環著。

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也是同樣,換轉成每個市民都要強制購買的保險。看醫生很便宜,幾乎不用花甚麼錢,看似很美好、很理想。市民或多或少都能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好處,那麼這些錢從何而來?首先健保的支出並非源源不絕的,根據一些研究所指,目前健保資金已經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逐步提高保險費,而所背負的債也是必須由未來的年輕人所償還,老人越多,需要用更多的醫療費用時,只能將重擔壓在職埸人士上。

在很多國家,所謂的養老政策,其實都必須由一大批的年輕人所承擔,當這代的年輕人老了,便由下一代的年輕人來供養,形成一個循環,所以為甚麼新一代的年輕人越來越辛苦。好比日本,「少子化」加上「高齡化」問題嚴重,那這代的年輕人老了,下一代的年輕人數量足夠嗎?看似很美好的政策,背後其實卻很脆弱。

總結

正所謂年輕人是未來的主人翁,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年輕人將會是整個社會的經濟生產的重要因素,可是當前路漆黑一片,看不到自己將來的話,每個人都要背付著一大筆的保險債,但當他們辛苦地向政府交稅,交強制保險後,回頭看時,卻發現背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那只好將退休的時間不斷延長。

保險原意是件好事,是我們能夠以自由意志所決定的,但當保險變成強制性,那麼意義便會變質。現今社會不斷推出一些看似不是保險的保險,由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埋單,在高齡化的社會上,每個年輕人所背負的壓力也越來沉重,也導致一些人徹底放棄,干脆吃喝玩樂就好,不婚不戀、不繁殖下一代的「草食男女」越來越多。這樣子的制度,難免會讓年輕人灰心喪氣,我們這一代人要展望未來,談可容易?

--

--

經濟學+
經濟學+

Written by 經濟學+

我是個90後澳門人,熱愛寫作和經濟學,每周一準時更新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