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避免受騙?談「資訊不對稱」

經濟學+
5 min readDec 16, 2019

--

人類向來都是群體的動物,每個人都有著各種密切的關係,即使雙方之間並不認識,卻因為交易這一行為而連接起來,但交易的出現,買方與賣方之間就會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情況,雙方所知道的資訊並不對等。賣家可能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誇大自己的產品,而買家便因此受騙了。

檸檬市埸

經濟學家(George A. Akerlof)喬治·阿克洛夫,就對二手車市埸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在美國,「檸檬」的俚語是指次貨、劣質的東西。他用「檸檬市埸」來形容美國的二手車交易市埸,二手車市埸可說是最能體會到爾虞我詐的行為。一輛汽車,並不是買的當下就能夠發現到有何毛病的,有的時候要親自用上一段時間,那問題才會慢慢暴露出來。大多數情況下,賣家將缺憾隱瞞起來,當交易完成後,買家才發現買到的是輛有問題的汽車。

喬治·阿克洛夫講到,在這個充滿著不信任的二手車交易平台中,要販賣商品的一方會比起買方更清楚了解到車輛的狀態、狀況以及它的真實價值;相反,買方只能很被動接受賣家所提供的資訊,二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等。所以說,買方只好將價格降低,不願意付出高價去買一架劣質二手車,壓低價格以保護自己因為資訊不對稱所帶來的問題,盡量將風險降低。可是每個人都只願意付低價的時候,這一舉動又會導致品質較好的車主因為價格沒有利潤可得,只好無奈退出市埸,久而久知,整個市埸都充斥著「次貨」,品質參差的汽車。

並即會發生所謂「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由於這樣的惡性循環,低質品充斥市場,消費者對此不信任,不願接受較高的價格,導致品質差的反而才能存活下來,形成惡性循環,高質品被逐出市場,整個市埸都是品質差的次貨。

商品偏向突出其優點

這種資訊不對稱現象特別經常出現在銷售商品的情況上,其實社交媒體上的KOL或是名人,他們也是在販賣自已的態度、自已的形象,有意無意中會或多或少「增強」了自己的形象,只會在平台上展現自己被增強的一面,而將弱點隱藏起來。假如我們天真地以為透過社交媒體,就能清楚地認識一個人,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當一些標榜「純情」形象的偶像被爆出拍拖後,形象便與人們所認識的有所出入,便會有種不能接受甚至背離偶像的情況出現。

怎樣解決?

那信息不對稱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其實對比過往,現今的資訊可說是透明流通起來,以前並沒有那些格價網的存在,現在哪家便宜哪家賣得較貴,消費者都能夠一目了然,並不會隨便買一些被無良商人抬價的商品。

要解決的關鍵其實在於重覆交易,當必須重覆多次交易時,雙方便會較坦誠雙向,從博奕論來看,因為背叛別人的話,別人也會「以牙還牙」,所以對雙方最優策略是將信息盡量透明化,既保護自己又保障了雙方。但一般大多數人都只會有一次交易那怎麼辦?那便需要第三方監管了,例如一些網購平台便擔當了第三方的角色,客人在確定收到貨後,賣家才會收到款項;或是替多次交易的會員設立評分等級制,還有為優質的店家提供信譽標籤,消費者可以按照來分類,才決定去信譽良好的店鋪或品牌去消費。賣次貨的便需要為此負責,公佈造假或劣質商品,被市埸所制裁懲罰,口碑好壞,能夠一清二楚。

所以一家商店的信譽是至關重要,即使是甚麼米芝蓮、星級餐廳,被發現出現衛生問題或是用劣質食品的話,便名譽掃地 ,難以令消費者重拾信心,而當所付出的代價比所偷工減料的代價更大時,人們便不會輕易隨便去做。例如當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導致大陸人完全不信任那些中國製牛奶,紛紛跑去買外國製的奶粉,出現了「搶奶粉」的情況。

但理想歸理想,一些商人卻有不少反擊措施,例如,本來網購評價是確確實實的能反饋商品的狀況,可是在淘寶平台上,有些店家卻很精明地「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給個五星好評能折返一點的現金,變相替商品打折減價,消費者當然覺得沒差,反正只是按個按鈕、打幾個文字,但這樣卻又造成了信息不對稱。或是它們會使用機械人程式來進行所謂的「刷榜」,將排名往上衝,或是聘請一些網絡寫手不斷吹噓商品其優點。簡直是一山還有一山高,消費者他們不明白的是,以為便宜了幾塊錢是對自己有利,卻不知道會造成整個平台市場充斥劣質充好貨的狀態,根本找不到真正的好商品,最終還是傷害了自己的利益。

總結

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聽起來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當你坦誠無防備時 ,別人便可能會欺負你,所以添加約束條件便很重要,白紙黑字將細節一一列出來。例如裝修房子的話,先付一部分的金錢,或是設立一個驗修期,要是在發現有偷工減料的情況發生,則會在當初談好的價格上再去遞減,這或多或少能降低因信息不對稱所提來風險。所以說,將產品透明化的企業才能造大,而消費者清楚了解產品的成份與產地,才願意消費,沒人喜歡被人蒙在鼓裡的。

--

--

經濟學+
經濟學+

Written by 經濟學+

我是個90後澳門人,熱愛寫作和經濟學,每周一準時更新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