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助餐不要吃太飽?關於邊際效用

經濟學+
3 min readNov 4, 2019

--

我們或許有過這樣子的經驗,總覺得吃自助餐要吃得夠多才划算,在吃一頓 豐富美味的自助餐時,總是第一口的滿足感、幸福感是最高,之後每一口的滿足感會逐漸下降,吃到後面已經不是種享受,而是硬撐肚皮,身體變得難受。

鑽石與水的矛盾

在此必須講一個經典的例子,水和鑽石相比,哪一個是人的必需品呢?那當然是水,因為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如果人連續好幾天都滴水不沽,便可能因此而死去;而相反,人沒有了鑽石,依然能夠好好的生存下去。18世紀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其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他問了一條問題:「水對於人的生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水的價格卻非常低;鑽石對人的生命來說一點也沒用,但是鑽石價格卻非常的貴。」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用邊際的概念來解釋。由於水資源基本上是取之不盡,水夠喝就好了,人不會無休止地需要水,口喝的人喝了水後就不會在短時間內想喝水了,此時水就會邊際效用很少。所以說,在世界上,鑽石帶給人們的邊際效用常高於水帶給人的邊際效用,所以價格也因此較昂貴。

邊際

那甚麼是邊際(Marginal)呢?簡單來說就是,每新增一個單位所造成的差異。邊際的概念很廣泛,可以再從中細分不同的經濟學術語。邊際效用是每多消費一個單位的商品,所帶來新增的的額外滿足程度。而邊際成本就是每新增一個單位,所要新增的成本。邊際收入是指每增加、每多賣出一件商品,能夠新增的收入叫邊際收入。這樣子講可能很難理解,但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到邊際效用的例子。

邊際效用遞減

回到一開頭自助餐的例子,吃第一口、第一隻裝滿美食的碟是能夠帶給你最高的效用,接著的第二口,所帶給你新增的效用又少一點,到第三口,諸如此類繼續減下去,到後期則是呈現反作用,已經沒有新增效用,反而是減去的效用,好比說吃太多會拉肚子一樣。

意思是說,邊際生產率遞增到達一定的高度後,便會向下滑,邊緣收益便會慢慢減少,這就叫做邊際效用遞減定律。

放在養豬業也一樣,多喂一點飼料,給營養好的飼料給豬吃,牠的肉會長多點,再多給點飼料,就再長更多肉,但總會有個臨界點,到一個極限後,你再給飼料,牠會開始受不了,牠也不會再長肉,甚至會死去。

好比一個玻璃水杯,你一直倒水進去,倒越多裝越多當然越好,但只要超過容量所承受的界限,水就會溢出來,變成浪費。

商業世界也一樣,每個資本家、投資人、銀行家也想在到達那個臨界點前,不斷的想賺更多錢,造出大量的借貸,怎料資不抵債,到了極限,股市變成泡沫。

總結

其實要了解一件東西的邊際效用是甚麼,畫出來用圖像表達是最容易的。當清楚計算到邊際效用在那個位置就會開始下滑後,我們就知道,在下次去吃自助餐時候,不要因為是任食的關係而覺得要猛吃來賺回來,理性的想一下自己的邊際遞減點在哪,不然吃到自己難受又生病的話,就得不償失了。

--

--

經濟學+
經濟學+

Written by 經濟學+

我是個90後澳門人,熱愛寫作和經濟學,每周一準時更新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