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再回來探討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似乎有點過時老套,它已經在市埸上成熟地呈現運作了,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所熟知的Uber、Airbnb都是用上共享經濟的模式在營運。但明明是大趨勢,卻近幾年好像發展緩慢,到底共享經濟的好處是什麼?背後又是否存在著明顯的缺憾?
共享能攤分使用成本
從理論上來看,共享能夠將人們所擁有的資源去用有償的方法去租借給別人,能夠善用到一些閒置的資源,將社會的效益整體最大化,而共享經濟又具有弱化擁有權,強化使用權的作用。
共享經濟前提要有三個重要的條件,分別是供給過剩、共享平台和人人參與。很多時候人們所買的汽車都只是作為上班的交通方式,那麼在上班時間這台汽車就會閒置了,白白地停在停車埸,換句話說用了幾十萬去買一台車,並不能完全充份地使用100%的價值。而平台並是重要的一環,有了網路平台,可以方便用戶快速的匹配,各取所需。Uber正是將效益最大化,它運作並不是傳統的計程車叫車,而是根據GPS位置,令司機得知到在附近有乘客想要坐車,便利了兩者,不用從遠處故意跑過來接單,彼此互利互惠。而更重要的是,用戶人數足夠多,分享者夠多才會吸引更多的付費者,兩者關係相輔相成。
共享當中存在的風險
那麼共享經濟會造成什麼的不良影響呢?淘寶上總是有些賣家在販賣一些極低價的遊戲,它聲稱是共享遊戲,即是你付點小錢,就能獲得一個帳號,裡面的所有遊戲都能任玩。但問題來了,這樣子的做法不就是會損害遊戲廠商的利益嗎?而且這些所謂的帳號所買入的遊戲很多時候是用非法的方法買入,有機會會突然間的被鎖掉帳號,甚至可能個人資料會因此而外洩,簡直得不償失。
而共享的概念是很好的,但是供應太多,而使用者少的話,就會造成浪費。像是共享單車,在初期各家公司為了搶佔市埸比率,不惜投放大量的單車在路上,導致供過於求,無人問津,違背了原來想要善用每個資源的原意。其中中國內地有間叫OFO的共享單車公司倒閉,而消費者之前所交付的押金退不回來,時至現在有高達數百萬名用户仍在等候退款,這種感覺有如投資界中的術語「割韭菜」,純粹是巧立名目去吸引投資者去投資,賺夠錢就離埸。
總結
共享經濟加強了陌生人之間的合作,儘管共享經濟好處多多,但是市面上也只有幾家很出名的公司成功,在一片競爭激烈的市埸中,必需擁有其個人特色才能站得住腳,有前車之鑒的例子是多間共享單車公司先後倒閉,雖然這樣共享經濟仍然有發展的空間,Uber改變了叫車行業的發展,這些新型商業模式能否成功,也要看政府能不能放寬一下政策,不然我們永遠都只有同樣的眼界,留在舒適圈而不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