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適合創業嗎?企業家精神

經濟學+
3 min readFeb 23, 2020

--

我到底適合創業還是打工,相信很多人經常都有這樣子的疑慮。特別是在年輕一輩中,很多人都不甘心上班上一輩子,不管是與朋友投資開公司、做KOL或是成為斜槓青年等等,都逐漸想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形象,但做老闆遠遠不止如此,說到底創業真的適合每一個人嗎?需要背負著什麼樣的風險呢?

首先按情況細分,人們有三種風險偏好,第一種是風險厭惡,即是不喜歡冒險的,追求著安穩的;第二種叫風險偏好,總是追求高風險、高回報;而最後第三種便是風險中性,程度介乎於兩者之間。

打工跟創業對風險的態度並不一樣,受雇者、雇員對比之下更不喜歡冒險,他們普遍是屬於風險險惡型或風險中性的居多。而創業家總是會有一種冒險家精神,他們不怕面對風險與失敗,只是勇往直前。

公司能為員工帶來保障

公司要令到員工忠心耿耿,就要提高足夠的收入保障,良好的福利與職位發展安排。長時間下來,員工便會帶來了心理上安穩的效應,就會很害怕失去掉這些東西。或是當自己的收入已經超出了能力時,這便會發展成忠誠的員工,絕對不會願意離開公司。當你從打工途中再要跳出去創業,是件很困難的事,人往往會害怕失去已經握在手裡的東西,而創業則要放棄掉眼前所擁有的東西。

為什麼公司要給你一些福利與保障?很簡單,公司需要員工能夠在按時間上班,而不是想上班就上班。要是省錢的話大可以全部騁請兼職,但多數的公司不會這樣做,因為太不穩定了。公司雇用員工前題條件是能夠長期為公司服務,並不會突然幾個月後或某天不做,從而削弱公司的利益。

企業家精神

創業並不適合所有人,經濟學家們將企業家具有的某些特征歸納為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企業家精神有以下特質:分別是創新、冒險、敬業、積極和寬容。

一個成功的創業者需要具體企業家精神,能夠當機立斷,在眾人皆不看好的情況下,仍然勇敢地去開拓新市埸。而企業家精神也不單單用在創業上。在現在西方發達國家中,不少的企業家憑著自身豐富的創業經驗,及後轉到政府或社會組織機構去工作的情況非常普遍,試圖用企業家的思維去改善政府的運作,也能發揮到不俗的成效。其實企業家精神是很難去解釋得到,勇敢並不盲目,而成功人士講的一套成功的經歷,也不能套用到每一個人身上。所以不能死板的一味複製。

總結

雇員為了獲得穩定,代價就是失去了自由。想要自由,就得面對風險。當長時間習慣了做雇員,便會表現出對他人的服從感,成為了公司的「老人」,也變得很依賴公司,保有現在安穩的生活後並不願意出去外面闖蕩,從頭再來。所以長時間打工後,便會很難有沖勁去創業,即使擁有著企業家精神也會隨之而消耗掉。

這年頭打工的也有年過百萬的年薪,而只有一家小店的小老闆可能年收入十萬。要創業先要看自己能否承擔得到風險,取向於那邊。當然,當老闆更不絕對的代表高人一等,但至少是個相對自由的人。你甘願做終日在外流浪,食無定時的野狼還是一日三餐照顧充足,被馴服的看門狗呢?

--

--

經濟學+
經濟學+

Written by 經濟學+

我是個90後澳門人,熱愛寫作和經濟學,每周一準時更新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