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組織在2017年至2019年期間訪問了全球153個國家或地區的民眾去評價自己的幸福與快樂程度,再根據國家的人均收入總值、人均壽命、自由度或生活指數等資料,發表2020年度的「全球幸福報告」或叫做「全球快樂報告」。前列位置依舊大多數是北歐國家,第1名是芬蘭,香港則排在第78名。
其實我們常常講到幸福快樂,那到底是怎樣去定義呢?每個人都對幸福有自己的定義,當去講述自己的幸福時,都有形形色色不同的答案。那我們該怎樣變得更幸福呢?
貢獻成就幸福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所合寫的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講到,人際關係是所有煩惱的根源,但也是幸福之源。人是群體的動物。我們之所以為了努力工作,無非是為了能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能在團隊裡獲得認同。而現在很多人的幸福感是與別人比對出來的。例如我家比朋友的大,我感到幸福;我薪水比平均線高,贏了別人就能得到幸福感,但這種幸福感只是消極的,當你已經在同學一輩中獲勝,你可能沾沾自喜,但你放眼至同年齡,不同國家的人,你就會覺得自己是怎麼都比不上的。世俗的成功是來自於別人對你的認可,而不是只是自吹自擂就是成功。
書中所描寫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幸福是源自於歸屬感,在一個共同體中,積極的參與其中,而自己的貢獻是有價值的,這樣你就會幸福。或許有很多人都會說上班只是為了賺錢,但其實我們都不能否認,在工作上做了一件有價值的事或是有貢獻的事,是能獲得一定的成就感與滿足。比起哪些整天遊手好閒的工作或是較為局限的工作,你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例如一些社會企業,經常性的想要創造出有一種團隊意識,以團隊為整體,即使明明盡力銷售公司的產品,錢也不會直接進入自己的口袋,但我們因為遵從公司的理念,便會更加的賣力。不管是Apple store的員工,或是其他服務顧客的行業,只要公司能夠給員工一種共同體的感覺,給員工知道每一個都是我們的一份子,這樣其他同事就不再是競爭對手,而是共同體內的伙伴。不然的話,一直做著很重「作業感」的工作,每個人都會不開心。共同體包括不論大至社會或是小至家庭,我們都總會歸屬在其中。
或者我們都經常的聽過一些案例,一些老年人在退休後,理應能享受生活卻衰老得更快,變得不開心。當你是個普通的老年人,沒有人需要依賴你,甚至是你更是需要別人的幫助;而還未退休時,為社會為客人作出貢獻,是個有價值的人,不論是個的士司機或是清潔工人。
改變需要勇氣
阿德勒對幸福的看法有一個叫做目的論觀點,以書中的故事來說,假設我們去到一家餐廳用餐時,服務生不小心打翻了咖啡,剛好倒在自己的白色衣服上,我們會在當下非常生氣,並指罵服務生。我們退一步去想,我們發氣的理由是因為服務生的錯,但從目的論來看,發怒是你主動選擇的,因為你是想要控制他或想令他集中注意力,此時電話剛好響起來,你能夠馬上的收放自如用回溫柔的聲線講電話。
而同樣情況下,例如一個人他從小受到嚴重的家暴導致長大後性格扭曲,我們都會同情他,所以他就會繼續保持著。阿德勒認為他之所以性格扭曲是他主動選擇這種性格的,雖然很困難,何不轉換想法,不要將仇恨再次蔓延開去,主動改變性格讓自己變成陽光正面。
這樣說可能偏激了一點,弱者總是一直在嘴邊掛著過去的不幸和缺陷來作盾牌來保護自己,他明明知道這些不幸是應該要擺脫掉,卻拒絕改變。
例如在「安眠書店YOU」一劇中,主角JOE因為小時候做錯事被書店老闆禁錮,形成了心靈創傷,在長大後將要是不聽自己話的人也禁錮在一個藏書室裡,成為恐怖情人。或者是不少電影的大壞蛋常掛在嘴邊說,因為自己從小的悲慘的遭遇,所以為了不被人欺負而要先出手了。但有這些心理陰影就能有無限大的藉口嗎?困在迴圈中,既解決不到問題,又令自己走向極端,雖然不能說好就馬上好,但至少要勇於走出舒適圈踏前一步。
總結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面對一大堆的壓力,但我們應該明白,遇到問題,即使是抱怨或是灰心,也對於問題毫無幫助,嘗試將自己的人生變得可控,做個主動的人,而不是被動的人,去找一份自己覺得能有發展空間,能有所貢獻的工作吧,這樣幸福感也會相對的提高。
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其實開心很簡單,不要將所有事都想得很複雜。這邊想推介一下一本叫「零偏見決斷法」的書,人生難免會遇上不幸和挫折,書中有一個叫10/10/10法則相當實用,當犯錯後或遇上不如意的事後,嘗試從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自己。10分鐘之後,你會對這個決定作何感想?10個月之後,你會作何感想?10年之後,你又會作何感想?這樣去想,當時過不去的困難,理性的細想,在漫長的人生中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