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流行一個詞,叫做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它的意思簡單講是指在一個言論或行為上,必須要迎合主流價值觀、道德和輿論,避免冒犯及歧視弱勢群體,不能對他們帶「有色眼鏡」、對他們產生偏見。
相反,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談話中,凡不符合普羅大眾的思維,就被視為「政治不正確」。
我們每個人都對每件事有不同的看法,當中便可能產生偏見與爭議,因為「政治正確」我們變得不能公開將自己那些所謂「偏見」說出來,但那些被壓抑的偏見其實無處不在,不能講是否意味能消除偏見或變得更好呢?
婉轉的詞彙
中國傳統思維普遍重男輕女,其實放眼亞洲地區或者外國也有同樣的情況存在。好比一些明星夫妻可能很想生個男孩或者是女孩,但他們絕不能直接跟別人說,只能用婉轉的方法講,是男是女也沒所謂。現代人都覺得這些偏見是落後、是封建、是錯誤的,但這些偏見是絕不可能完全被消滅掉,每個人都有其偏好。那為了滿足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只好講一套、做一套。說自己是絕對公平的,生男生女都是一樣,不會偏心之類的話。
另一方面,惡質性的偏見,例如種類歧視當然要指責,但有時候人們是否太過「敏感」呢?曼城球員施華對同隊隊友文迪在Twitter上發了個貼文,他貼了一張文迪童年的照片和一個黑色的卡通角色作出對比。兩人份屬好友, 純屬開個玩笑,結果因為這篇貼文,引起了不少爭議的聲音,有一部分人說這是個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向英足總投訴。最後施華被處罰停賽1場,罰款約50萬港元。施華之後在貼文上對文迪說不敢再開玩笑了。
而為了避免冒犯弱勢群體,我們會將字義婉轉地表達,例如有些人開始覺得同性戀也不太好聽,要求別人叫他們LGBT。英文生字中形容殘疾人士的有很多,例如:cripple,lame,maimed,他們覺得形容得太露骨,故現在大多數人都用(disable)稱呼較多。
老年痂呆症,醫學名稱為阿茲海默症,聽起來好像變成傻子般,不太好。所以後來有人發明了叫腦退化症,沒這麼直接,但卻減輕了疾病的嚴重性,容易讓人掉以輕心,覺得不是嚴重的疾病。皆因這不單單只是「退化」而已,而是有記憶喪失、語言障礙、失去方向感和容易情緒化等許多症狀問題。老年癡呆症是個必須認真對待的疾病。它通常被認為僅僅是老化,而忽略了醫學檢查和就診的需要。
政治正確的電影世界
迪士尼即將開拍的電影美人魚,在早前公佈的選角中,美人魚由黑人女歌手 Halle Bailey出演,令一大堆人大跌眼鏡,說跟自己童年的美人魚形象有極大的出入。迪士尼此舉難免讓人聯想為了「政治正確」去選角,其實也不能說是對是錯,說不定能打破大家的固有形象,再創造出一個新的經典形象也說不一定。
對比十多、二十年前的荷里活電影中,主要角色大多是以白人為主,而現在則越來越多黑人角色擔任重要角色。
而女權主義者則經常責罵電影中的女性,常常只是個花瓶形象,穿著性感的衣服,每個都是年輕貌美的金髮女性。每個女主角都是漂亮好看,很難找到一套電影的女主角是不好看甚至是醜的。
最後也漸漸開拍了些以女性為主導的電影,但票房卻大多不是很賣座,皆因男性不想看,部份女性也不願去看,她們更熱衷去看那些帥哥、型男或「小鮮肉」主演的電影。
總結
在華人社會中,其實「政治正確」風氣未算很普及;而在美國,則滲透進每個角落中。超級英雄不能再是異性戀的白人型男形象,而是要傾向推出其他族裔、同性戀或女性作英雄。
當然「政治正確」有它的好處所在,將所表達的詞語轉換成較正面的詞,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行為,但到底該怎樣準確地界定,是件困難的事。
當有一些企業做不到大家的「政治正確」時,忽然了部分少數群體,即使他們本來並沒有歧視他人的想法,但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會被人攻擊「政治不正確」。還記得以前emoji好像只有一個膚色而已,現在則有不同的種族膚色,而各種新增的emoji越出越多,提供給需要的去表達使用。
正如神劇「天與地」金句中說到: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講同一句說話,和諧係一百個人有一百句不同的說話之餘,而又能夠互相尊重。而不是一直小心眼,處處針對,過度追求理想的「政治正確」,難道這不就是事與願違嗎?每個人都因為其所局限,變得規規矩矩,說著同樣的話,抱著同樣的思想,變成同質性,那世界還算多樣性嗎?不斷追求著這一種極理想的狀態,不同的意見會趨向於一體化。每個人必須抱住同等價值觀,接受普世價值。但真的會出現這種完全無偏見、無紛爭的「大同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