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有一個很著名的概念叫做公地的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最早在1833年,由英國數學家William Forster Lloyd提出類似的概念,以它的例子來說,他假設有一塊農地,隨著牲畜數量不斷的增加,農地會無可避免地遭到破壞,這種悲劇是所有共享資源的命運。到1968年由G.Hardin明確詮釋公地的悲劇概念,當財產權並不歸屬任何一個人,是一種公共資源時,就會不斷有只為自己利益的後進者來增加負擔,導致價值進一步下滑,直到沒有價值為止。
假設有一個魚塘,裡面有著一定數量的魚,因為這是個免費的資源,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個魚塘的存在後,便會不斷地去釣魚,當每個人都這樣去做的時候,魚塘裡剩下的魚,就會由大魚變成小魚,最後變得一條魚也沒剩下。聽例子說得好像很有道理,但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這樣公地的悲劇情況出現嗎?
公地的悲劇在現實中會發生嗎?
在200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經濟學家Elinor Ostrom 就指出,一份公共資源,每個人都可以無條件去使用,所以它可能會出現公地的悲劇,但每個人即使追求利益最大化,並會將損失最小化。當出現價值下跌時,他們會想盡辦法去阻止,進行所謂的「止蝕」,制定一些規則去限制進一步的破壞,去盡量減低公地的悲劇所造成的損失。
她調查世界各地的公共資源實際的使用狀況,發現在有些村落、部落、農民組織中,農地沒有很明確的分界誰是誰的,是屬於大家都能共用的。雖然這樣,但成員會共同建立一種約定俗成的制度,即使沒有法律明文規定,也會規定每個家庭所獲取的農作物數量,也會考慮到未來的收益,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導致收成變差的話,那麼每個人都必須要保護好農地,將收穫按比例減少。假如有人違反約定多拿資源,那麼他便會遭到組織的制裁,例如下次要減少他的所得收獲等,這算是一種共同體的概念,這些收益並不是只算單次而已,而是反覆多次的。所以為了自己的利益,每個人都會嚴格遵守約定。
有去過日本旅行的朋友都知道,在一些店鋪或者是地鐵站,都設有一些「愛心傘」供旅客或居民在下雨時借用,白色的傘柄跟用上透明塑膠材質,具有一種辨識度。基本上日本本地居民都會在借用後歸還,「愛心傘」雖然是種免費的資源,供有需要的人士所用,但人們並沒有因為是免費而貪心拿取後不歸還。這情況便沒有出現經濟學家所說的公地的悲劇,這種文化也算日本人的一種嚴守紀律、文明質素高的體現。
總結
所以,在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比經濟學家所預想的要好得多,人類並不是只會單純只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考慮到會否影響整體的收益。經濟學家常常說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物,充滿著自私只會著想自己的好處,但他們往往過份悲觀化,沒有算上人類的人性和道德規範。在下次享用公共資源前,想一想,在自己得益的同時,會否影響到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