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埸,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陌生,無論是散戶的家庭主婦,或是專業投資人士,他們都在同樣的市埸上進行交易操作,當一方套現時,便會有另一方接盤。很多人常常說要花時間去好好分析企業過往的業績,那麼我們真的能夠從過往的數據中找到規律嗎?從而預測到未來的走勢,就能做到「低價買入,高價賣出」這種最理想操作嗎?
坊間經常會有一些炒股專家,他們無私地分享自己的獨家分析資訊,並預測該股票在未來會升還是跌,當中涉及很多金融術語,一般普通人都聽不太懂。那問題來了?假如他們真的這麼厲害,分析了十幾、兩十年,預測的成功率很高,為甚麼不自己買就好?而要分享出來呢?
效率市埸假說
在這邊便要說一個理論,叫做效率市埸假說(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由經濟學家尤金·法馬(Eugene Fama)於1970年提出,指的是一個資產的價格已經完全反映了所有透明的信息。尤金·法馬對此分別作出三個假設。
1:弱效率(Weak Form Efficiency),目前股市上股票的價位,已經反映了過往歷史所得的情報和信息,投資人無法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去預測未來股市的走勢。
2:半強效率(Semi-Strong Form Efficiency),市面上所有公開的資訊,目前已經完全反映了該股票價格。那些各大企業的業績報表、公司的發展和年報都已經被人們消化了。所以我們不用去研究,今天的價格已經反映了所有這些公開信息所包含的內容。
3:強效率(Strong Form Efficiency),那些所謂的尚未向公眾公開的「內幕」消息,也已經反映在價格當中,在這情況下,投資者並不能單靠那些股票「內幕」消息而賺到錢。
其實簡單地說,即是按程度去逐漸上升,弱效率比較保守,而強效率則直接說,連「內幕」消息都沒用了,根本完全不用去做任何研究,你就隨便閉著眼睛去買就可以,還會比較賺,因為不用花大量時間去研究那些過往的數據。
消息的傳遞速度極快
其實財經專家他們所分析的很多關於股票的消息,價格都是已經在股市上充分的消化了,已經不屬於甚麼新鮮的消息了。好比說去街市買菜,一直研究一星期前的消息,說該產地發生了颱風,令到農作物失收,那麼供應變少的情況下價格一定會漲,市民因為聽到這些消息而紛紛去買菜,但事實是,那些已經是過時的資訊,現在去街市買的菜價格已經反映了,已經漲價很久了,可見人們對於新消息的反應速度相當敏感。
在2013年9月18日,美國宣佈繼續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這消息是在下午2點鐘宣佈的,當消息一公佈,股市馬上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只需幾毫秒,市埸已經完全作出了反應,馬上飆升到高位。
消息是從美國首都華盛頓聯邦儲備局所發出的,該消息傳到紐約交易所,根據資料所見是2毫秒。而芝加哥交易所則要7毫秒,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紐約是比起芝加哥來得更近華盛頓的。
可見的是,一條消息,所需要消化的時間只需幾毫秒而已,當你有所反應的時候,價格已經發生了波動,一切都在瞬息萬變當中。
總結
當然,一支股票是升還是跌,背後潛在許多因素,能夠精確的預測未來的走勢是件很困難的事,甚至可以說不可能。
我們大多數看的財經分析,那些專家所分析的,都是昨天、前天甚至是一星期前的資訊,那麼有它的價值所在嗎?或許可以參考一下,但我們一直在研究這些舊消息的同時,股市已經反映了很久,已經過時了。
人們很愛聽這些投資分析師的「貼士」,因為我們一般普通人對於金融的知識並不多,對於要選購那支股票,要在那個位置去入市,經常搖擺不定,內心充滿著恐懼。而分析師他們就為事後的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滿足我們的需要,世界充滿不確定性,擁有一個前因後果,能讓我們安心。
有些人則覺得有效市埸假說無用,我們是否曾經聽過很多所謂的年輕股神,年賺千萬的故事呢?人們總是說能夠通過分析與研究,進行一個優質操作,從而購到大錢,但說穿了,其實他們所買的是風險高的牛熊證等高風險投資組合。他們當成功後,回過頭再講解與分析自己當時的操作,肯定都是用合理的理由去解釋,但在當下,他們真的能如此冷靜,看穿整個世界的資訊?人們往往會美化自己的結果,他們多少受到「運氣」的影響,但成功後卻會否定單純的靠運氣,把成功原因歸於自己的高能力,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特別與眾不同,是人的本能。而失敗的大多數人往往消失於人海當中,只有成功的少數人才會映進我們的視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