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其實是有利可圖的?

經濟學+
Oct 26, 2020

--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行善,是因為出自於同理心,看見新聞報章上一幅幅非洲貧困兒童的照片,身體瘦弱的模樣,讓我們產生了憐憫之情,從而給予損款以援助他們,看上去動機很簡單,但很多情況下,人們是出於背後的因素,行善其實是個商業行為,是有利可圖的。

經濟學家認為慈善是違反了經濟的理性,人們不會費力去做無償的事,那麼世界上是否真的有無私的人,通過利他而產生愉悅的感覺?可能是有的,但通常背後都有個誘因,經濟學家認為行善哪怕是沒有肉眼可見的收益,但行善者能獲得好的名聲與內心的愉悅,而老一輩的人更覺得行善是能夠積德積福的,當做得足夠時,過世後就能上天堂。

商業化慈善

慈善資本主義(Philanthrocapitalism)由《經濟學人》雜誌中的一位編輯提出的概念,這是指規模巨大、富裕的大企業家會損出大筆巨額的私人財產去做慈善,而這筆錢並不是直接交給窮人手上,而是確保有效解決社會問題,成立基金會去管理資金,去投資一些基建或技術,由於這是個具備商業元素的行善,再加上是由商業人才去執行,往往會比政府的緩慢福利政策要更快見效,而金額甚至比起政府的撥款要多。

像是比爾蓋茨跟他老婆的基金會,是全球最大型的慈善基金會,該基金會資金高達約500億美元,主要用於推動健康教育、科學研究等方面。蓋茨基金雖然是一間慈善機構,卻也是個很會賺錢的基金會,他運用趁低吸納方式,即購買一些價格已經跌到很低的企業股票,等待股價上升時拋出獲利,因此捐款的錢源源不絕。

而朱克伯格對比起慈善來也有毫不遜色的程度,他於2015年成立的基金會,短短幾年已經發展瞬速,運用到Facebook的影響力,不斷地投資公共事業,以推動科學與教育等項目,甚至有小道消息指他這樣做是為了及後參政所鋪的路。

除了上述兩位,還有很多有名的企業家也有成立基金會,包括李嘉誠、馬雲等,可見這種慈善資本主義已經成為風氣,兩者皆大歡喜,貧窮者能接受福利,企業家既能賺取名聲,一舉兩得,且不像政府要有繁瑣的手續批文才能,企業家能快速直接地自由掌控資金的運用。

為何盲目捐款不能脫貧

可能有部人不喜歡將慈善與商業有所掛勾,那麼直接損款給窮人不是更簡單直接嗎?之不過用這種方式去扶貧是不能解決到根本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有三大原因令到扶貧難見成效,第一是缺乏反饋機制,市埸有反饋機制,所以能夠汰弱留強,假設有家餐廳賣一碗一百元的出前一丁,市埸無人問津,那麼有兩種辦法去改善,一是將質量造好,搭配上高級食材或優雅環境,二是將價格降下來,薄利多銷。但在慈善中,往往沒有這樣子的機制,他們只能夠單方面被動的接收物資,捐贈者不清楚是否真的有需求。

二是像是一些紅十字會、樂施會等等的人道救援組織,他們的運作模式是接受了捐款後,再轉交給需要幫助的一方,因為不是自己的錢,再加上不透明化,所以可能會出現委託出錯的問題,相隔一陣子就會爆出一些負面醜聞。

三是形成慣性,窮人變得越來越依賴外來的物資,而沒有動力去想怎樣脫貧,不願意主動去學習新的知識,窮人思維植根在骨子裡,導致下一代又一樣繼續貧窮下去。

總結

對於窮人來說,這種包含商業模式的慈善,其實並不是件壞事,反而是非常有效率的,過往的資本家大多是直接損款給慈善組識,而現今的做法顯現進步了,特別重視其經營與管理方式,著重於投資回報,以將損款有效率地用在該用的地方,以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

之不過,也有人擔憂隨著慈善資本主義日益壯大,企業家在世界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強,會否假借慈善的招牌,實則謀取私利,甚至由於是用作慈善上,從而申請減稅或毋須繳稅,會否有將錢從一個口袋轉移到另一個口袋的情況發生?或是會否單一地打造出屬於自己所想像的「理想世界」?慈善資本主義高效化,也有不足之處,是把雙刃劍,企業不斷地把自己的形象做好,運用得宜的話,將會令人民的福祉更美好,不求回報單純的慈善或許已經過氣了,唯有商業化才是最大的慈善。

--

--

經濟學+
經濟學+

Written by 經濟學+

我是個90後澳門人,熱愛寫作和經濟學,每周一準時更新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