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怎樣令我們變得像一模一樣的人?

經濟學+
4 min readSep 7, 2020

--

我們在瀏覽網購網站時,是否會經常彈出你可能喜歡的商品廣告頁面,它們就像會讀心術一樣,靜悄悄地全部了解你的口味。它的運作原理其實很簡單,科網公司通過追蹤用戶瀏覽的記錄,比如說當你在Facebook播放一條影片時,就能判斷到你喜歡該專頁,然後再推薦給你其他同樣按了喜歡此專頁的人其他喜歡的內容,再從而得出數據去投放廣告,它們不求廣告要非常的精準的向客人傳遞,而只要符合大部分人的口味便可以了。

應該說是現在人的口味總是趨向相同的審美觀,一首歌曲多人聽就等於好聽的歌,一部電影多人看就於優質電影,每個人都按照書店上的暢銷書排行榜去選購,科技發達使這些資訊消息流通得很快,科技進步其實是件好事,但是它們又怎麼使我們一步一步的變得同質化?

選擇變多,其實不見得是好

Facebook在2016年作出一次大型的更新,從前人們只能按下「Like」鍵去表示喜歡,到現在更新到多了六個按鈕可供選擇,選項變多了看上去給予我們更多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其實這只不過是將人的情緒標準化,以方便統計數據,漸漸地,人們更變得懶得去留言,而是直接用個表情符號去概括掉說話。

不少統計研究報告都指出,普通人一天至少平均打開手機數十次到一百次,我們都害怕錯過了社交媒體的通知、朋友的訊息或是林林種種的新聞,當每次打開時都會有事先無法預想的東西在,這種隨機性使得我們容易上癮,心理學上稱作變換獎勵原則(Principle of variable rewards),賭博就是利用了這種機制使人深深沉迷其中。

在社交平台上,用戶對於自己的隱私暴露完全不介意,相反還樂此不疲般不斷地更新動態。這些平台迎合的是較為自戀的人,社交網站上所表現出來的形象,是加強版的自己。長久下來,不管是看的一方或是發表的一方,我們會一直盲目去追求著同樣的目標,像是要喝著名酒或是去到世界各地不同地方「打卡」拍照,吃美食等等,追求著這種所謂的「精彩人生」生活。

不當標準人

利用交友軟件去認識男女朋友是近年來的一種趨勢,觀望交友軟體或情侶之間的對話,不外乎大多都是機械式對話,聊天內容都是程序化的,特別是第一次聊天時,總是那幾句話:在幹嘛?吃飯了嗎?你有多少個兄弟姊妹?你做什麼工作?等等之類的簡短對話。

現在已經有很多高水平的聊天人工智能程式,它們能夠與你作簡單的聊天,讓人看不出來其實是個機器人,這並不代表了人工智能水平很高,而是一般人的聊天對話太像機械人了,或是說,要是某天在手機背後發訊息的不是男女朋友,換成了機械人我們也渾然不知。

社會風氣總是要我們每個都做成一模一樣的人,乖乖的過著同樣的生活,像是一講起夢想,別人的第一反應是質疑而不是鼓勵。社會只能接受單一的一種流行妝容,只要其中有人用到藍色或綠色的眼影就會被用作異樣的眼光去看待,整容整得每個都像倒模一樣,追求著同樣的「美」。

以前工業革命時期,工廠的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流程混亂且沒有良好的分工。到19世紀未期由美國人泰勒所設立的一套科學管理方法,稱作「泰勒制」,重新設計工作流程,以要求工人達到標準化為核心,它不要求員工做得多做得快,但求要在標準時間完成標準的工作量。工人就像量產機械人一樣,不能有個人工作風格,員工只不過是個勞動力,每個都產出都必須均勻,像這樣子的工人。嚴重地說是扼殺了人類的靈魂,那為何到21世紀的今天仍追求當這種「標準人」呢?

總結

人是不能用冷冰冰的數字與數據就能代表一切的,哪怕是偏離了大眾所接受的思想,也不應該要完全的壓制著。看到電視上有女明星講話總是直接不轉彎,大方談論性,卻會被稱作「淫娃蕩婦」,每個人內心都覺得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可是當看到有人真的做出不一樣的行為時,又會指責或是排斥他們。人並不是工業品或機械,我們要以與別人不同而自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當個自由的靈魂,不要自己先局限自己。

--

--

經濟學+
經濟學+

Written by 經濟學+

我是個90後澳門人,熱愛寫作和經濟學,每周一準時更新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