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許多的公用品與私用品,並存在著不少陷阱,看似是公用品的其實是私用品,分辦清楚兩種概念能夠令我們更加了解到社會的運作與管理的問題。
公用品與私用品
首先私用品(或譯作私有財)英文叫private goods,公用品(或譯作公共財)英文叫public goods。大家可能理所當然的,望文生義以為私用品就是私人用的商品,公用品就是公眾用的商品;也可能以为私用品是私人提供的商品,公用品是政府提供的商品。其實真正的意思並不是這樣。
在經濟學中的解釋可能比較反直覺,公用品中意指當某人使用時,並不會影響到他人使用;那相反私用品就是一個人用,別人都不能使用。
公用品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一首歌的旋律,每個人都可以唱出來,無論我唱多少遍,也不會破壞這個旋律(單純自己唱到走音不算)。我唱這首歌,並不會影響到他人所唱出來的旋律,旋律並不會因為我使用而改變。另外,道路其實是屬於私用品。為什麼?道路不是屬於大家,怎樣開也一樣嗎?經濟學中的私用品概念指出,例如出現塞車的情況,當一輛車佔用了路面,別的車便不能開進去,所以歸納到私用品。
企業家樂於提供公共品
的確很多的公共品都由政府去免費提供給市民,但有遠見的商人也會樂於提供公共品,一個人用並不會影響到他人使用。例如澳門永利娛樂埸每晚都會有音樂噴泉表演,市民或遊客都可在外免費觀賞。那會讓人不禁產生某種疑問,商人不是為了自己的利潤最大化嗎?他提供這些免費的公共服務既賺不到錢,還要花錢去維修。或是一些大型的購物中心,總是提供一個巨大的公共空間,設置大量的長椅休憩區,供市民去休息,或是有時候搞些展覽活動。要是商人計較一點,將這個大空間去多劃分幾間店鋪,不是更賺嗎?
事實上這些公共空間其實並不是免費的,它們已經包含了這些公共空間的費用。重點在於它們都是公共品,一個人用不會影響到別人用,一個噴泉音樂表演,都是對外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享用。這些公共空間和表演能夠吸引人流,或是搞供一個更舒適的空間供客人去購物和娛樂。商人並不是只做善事,名其名為提供公共設施空間給大眾市民去享受,實則私人機構也有動機去提供,因為能從中獲利收費,只是在看不見的地方中收取。
公用品與私用品細分的概念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物品同時具有競爭性、非競爭性和排他性、非排他性四種性質,競爭性指無法多人同時使用;排他性指付費後才能能用。如下面的表格,細分出四種。
左上角的是私人財產,都是屬於擁有者例如所穿的衣服、所開的汽車,這些是當一個人用了後別人就不能用,所以具競爭性。右上角的指共有的財產,是指大家的,沒有設立準確的界線,一個人用了別人就不能用,但很難去很難將所有的人排除在外,例如一片森林、魚塘。
而左下角跟右下角皆是非競爭性,一個人用並不影響他人所使用,好比說收費電視台,要付費後才能看,具有很強的排他性。而一些定律,知識具有非排他性,人人都可以使用。
總結
那搞清楚是公共品還是私用品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正如前面所說商人會願意提供部分公共品,但由於例如空氣、水或司法制度等特別的公共品,需要政府去積極的提供。而私用品因為有門檻所在,需要付費才能使用,所以私用品由市埸去維持、私人去營運是最好的,例如高速公路是私用品,需要維修費,就由路費去分擔。
當用經濟學的思維去看待事物時,便會有不同的角度出現,這也是經濟學充滿魅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