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是現今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很多上班一族都會覺得,物價貴了,薪水卻沒有漲到,錢越來越變得不夠用。那為何一個社會或是一個國家會出現通貨膨脹現象呢?政府又應該採用什麼方法去抑制它呢?
在經濟學上,通貨膨脹(Inflation)即意指整體的物價水平持續的上升。比如說原本10年前賣200塊的蛋糕,現在要用300塊才能買到。更嚴重的程度則為惡性通貨膨脹,例如津巴布韋,當地的紙鈔已經快要變成廢紙,市民交易商品都會改為用美金。而情況相反則為通貨緊縮,市面上的貨幣減少,人們更傾向於於儲蓄而不消費,導致經濟衰退。
一般的國家都會將通脹率定為1%到2.5%之間,因為政府寧願有些微的通貨膨脹,也不樂見通貨緊縮的情況出現,因為通貨膨脹某程度上是指消費力增加。
事與願違的消費卡政策
那麼通貨膨脹為何會出現呢,最直觀的原因就是政府的錢印多了,貨幣的流通量太大,導致原本的錢變得眨值。而流通也是需要時間的,那怎樣去分辦物價的上漲?剛開始是難以分辨的,可能由最開始的養豬的人,發現喂食的飼料變貴了,所以他只好加價,而供應商買豬肉也只好加價再賣給餐廳,餐廳看到這些成本都上升,只好從菜單上加價,而每家餐廳都加價後,可能會導致人工的上調,一層一層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澳門政府最近替每個合資格的居民發送一張內含三千元的電子消費卡,藉此用來振興經濟,刺激消費力。但問題是,根據資料所示,總共有576,000名市民領取了電子消費卡,即共17億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千元只能在五月到七月期間使用,故一時之間會有一筆大量的金錢湧進市埸,這筆錢當然會眨值,不再是之前的三千元價值。那難道說就要商人傻傻的全盤接收?
特別是由於每天的上限消費是三百元內,請問三百元能買什麼東西?無非是吃頓飯或是去超市買東西。當這類型的需求變多,自然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價格也會隨之而提高。
商家提價是通貨膨脹的成因嗎?
經濟學家有一派像哈耶克的奧地利學派主張經濟自由,政府應減少管制,長期來說市埸上的供給和需求就會慢慢平衡;另一派的凱因斯學派則認為政府應該干預經濟。各家學派理論各有各的道理,那怎樣去平衡是極困難的。
我們總是抱怨商家急著加價,如果他們忍住不提價,通貨膨脹是不是就不會發生呢?其實通貨膨脹並不是這些商人聯手抬價所造成的,只不過他們是很敏感,首先發現到原材料的上升,發現到錢不值錢,率先做出反應而已。而假如要像政府提倡或是市民們所說的拒疫價,絕對不能加價甚至要減價促銷,最後你會發現,自己即使是當前帳面上的收入數字增多,但其他鋪租及營運開支也會隨之而上升,最後資不抵債,出現虧損的狀況。
而限制、阻止甚至懲罰他們的提價,是不明智的,是不能改變發生的通貨膨脹這一事實。當然並不能排除部分商人因此趁機惡性加價,比本來的價格上升好幾倍價錢,這是絕不能接受的,所以要衡量好這個尺度。特別是最近澳門某家超市因為在消費卷實施後加價,而被澳門市民瘋狂的責罵,及後更被政府除掉「誠信店」稱號的資格。奇怪的是,大家明知這家超市有在加價的舉動,為何市民不挑選其他價格更便宜的超市?還是說其實還有好幾家超市或是所有的超市都有在加價?難道說他們是在聯合的進行這種抬價行為嗎?
被政府強制的要求不能加價,與市民共渡困難,理念固然是相當的理想化,但入貨的價格因為通貨膨脹而上升,然後又因為政府的政策不能縮減開支,不能裁員或減薪,那麼是要澳門的商人都要默默的忍受虧損的狀況。這種風氣令到澳門的經濟自由有一定程度的受損,外商又怎麼願意在澳門投資或進駐新品牌呢?
那為何過往的現金分享計劃不會馬上出現這種通貨膨脹的情況,很簡單,就是有人會將錢存下來,不會集體的使用,也不會同一時間去使用,可以買的東西有很多選擇,即使有提升到通貨膨脹,也只是會慢慢的增長,而非突然的爆發起來。作為市民,我們最直觀的會責罵黑心的商人加價,這也是最簡單的方法,這樣子經濟援助政策短期之內看是很不錯,但長期下,通脹率會因此抬高而不會回落。
接下來在八月到十一月還有金額更高的五千元現金卷消費卡,到底會否導致通貨膨脹的頂點,或是說這段時間堅持不加價的超市或餐廳,到時候還能否撐過倒閉潮,我們拭目以待。
總結
實則上,當政府不夠錢用時,就會多印鈔票,這也是美國一貫的量化寬鬆政策,政府的購買力就會隨之而增加,而相反市民因為錢不值錢,購買力就會下降,這無形中是一種無形的稅收。當然,當政府有錢後,可能會制定一些措施政策去補貼一些低收入的人士,這就是向收入高的收更多的稅。
形成通貨膨脹的因素有很多,經濟學家即使提出大量的理論,但仍然沒有絕對的結論。有部分的經濟學家認為,解決通貨膨脹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政府少印錢,控制好貨幣的發行量,不隨便將大量金錢流通,但這不就與我們要求政府發錢援助市民的原意相反嗎?我們心裡面總是想政府多資助市民,但現實中的社會並不只有你一個人,是一個整體。直接將錢交給市民是最直觀的,但並不是個好方法。
在現在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不穩的情況下,每個國家都在承受著一定程度的財政壓力。作為普通小市民的我們,也不應該過份的譴責政府或者商人,一味的將商人妖魔化是不理智的,我們一邊享受著資本主義所帶來給我們的好處,卻又要一邊的敵視資本家,大家是否應該放下成見,共同攜手的跨過這一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