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沉沒成本,懂得該放棄時要捨得放手

經濟學+
4 min readJun 29, 2019

--

你是否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我們去電影院去看一套電影,當我們看了15分鐘、20分鐘或者是30分鐘,已經就能夠看到這套電影好不好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更甚的是越看越發現,原來這是一套爛片。最理智、最理性的做法當然是站起來離開,不再看這套電影,那就不用浪費自己的時間。可是幾乎沒有人能夠這樣去做,因為大多人的思維都是覺得,我們已經付了買電影票的錢,就會抱著一種既然付了錢,即使是套爛片,也必須把它全看完的心態。

沉沒成本

其實,當你付錢買電影票的那一刻起,這筆錢已經是沉沒了,是一筆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支出,在經濟學上稱此為「沉沒成本」(suck cost)。

而至於怎麼去定義成本呢?用經濟學角度去簡單解釋,假設我們有一個資源,這個資源怎麼去用,它可以有不同的選項、不同的方向,被選中的那個選項,它的成本是那些所有落選的選項當中,價值最高的那個。簡單說,成本就是放棄了最大代價。比如說你是一個中學生,每到月底你都會有一筆零用錢,那你可以自由地花這一筆錢,好比有A、B、C、D四個選擇,當你把錢用在買電影票後,便不能去買衣服;而買了衣服,就不能買電影票。做了A便不能做B,做了B便不能做A,從中你可以決定,這筆錢怎樣用才達到價值最高,令自己最愉悅。

回到「沉沒成本」這個概念,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常見,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經常出現,是否聽過很人這樣說,我跟他/她交往了第五年、第十年了,為何他還會這樣背叛我?為何還是不夠愛我?很多人都覺得,戀愛的時間長了,便需要包容對方的一切,甚至即使對方對自己不忠,也必須要默默忍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其實從女方的角度也能夠解釋,為何往往女方都是較看重感情的長度,女方將寶貴的青春付出,要是這段戀愛失敗收埸,對於女方的後果可能比男方更多,這又是另一個話題,在此別不再詳說。)在戀愛中,不知覺地大家都會變成非理性、盲目的一個人,其實,當過了戀愛的熱戀期後,這時候,雙方都能夠做出理性判斷,了解到雙方是否真的適合對方,但是否有人能夠果斷地提出分手呢?一些甚至因為見過雙方家長,更加變得不能分開,感情淡了卻又一直拖下去,從愛情變成了負擔,最後只會變得兩敗俱傷。

再舉一個例子,有一些大學生選了自己的學科後,讀過一、兩年,發現了解到不適合自己,甚至覺得與想像中的不一樣,但是,已經付出了的時間,又是捨得從頭來過,再次重讀呢?

邊際成本

即使了解到「沉沒成本」這一個概念,要執行起來並不是一件易事,假如真的很難決定是否要放棄,可以算算看它的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是多少。意思即是說,我們還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我們那預期的回報。關鍵是在於當前的時間點上怎樣去做決定,去看見那未來的回報。假如我現在是一名大一的學生,覺得這個學科真的很不適合自己,這時候他還要投放三年時間才能拿到一張證書,這時候放棄,成本便是最少;相反,我已經是一名大三的學生,有時候將錯就錯也是一種方法,還讀一年就能夠畢業,既然錯誤的決策已經做出,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因為這個未來回報是可以預見的,再讀一年就有一張畢業證書,再堅持一年是先拿證書是更經濟的決策。可是當看不到那未來回報率的時候,便要小心,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它已經付出了,已經不能再收回,你不能說我在賭錢時連輸了十幾次,下一次就一定能嬴到。有聽過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嗎?那怕成功的概率只有那1%,只要堅持,成功率便上升,其實客觀地講,概率上永遠是那1%,即使多少次也是如此,你在考試上,考一次1分,就是1分,難道你考100次,就會變成100分嗎?這是不可能發生的。永不放棄是件美好的事,當然,你不做連那1%成功率都不會出現,可是,我們是否應該找一個更有效、更可行或者更實際的方案去做呢?我從小畫畫很差,卻很想當畫家,當然你可以去努力嘗試,但是,你的其他選擇可能更加適合自己。

你捨得放棄嗎?

理性一點去想,我們應該認清現實,當機立斷說來容易,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必須多多實踐,才能認清事情的全部。有時候,放棄不是一件壞事,放棄絕對不是懦弱,明明知道自己不適合,卻要堅持,只是一種盲目,一種沒效率的方法。我很喜歡一個女生,追了她好幾年了,我都只專注於她,從來不看其他女生一眼,我都花了這麼長時間,一定會令她有所感動,令她喜歡上我。千萬別有這種想法,不要以為努力便能改變一切,努力只是令你稍微追緊目標,可沒有人說保證得到的,做任何事都有成本,而花了成本肯定是不能保證一定會得到收獲。記住當你只執著於那過去,那未來也必定過得不好,害怕失去的人,往往損失其實最大。

--

--

經濟學+

我是個90後澳門人,熱愛寫作和經濟學,每周一準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