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嗎?你了解自己擅長的領域是甚麼?
以石器時代來說,男人負責狩獵,以獲取食物,女人負責種植農作物和孕育小孩,分工明確,然後交換雙方的勞動力成果以各取所需。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分工合作呢?當然是為了令整個社會更有效率,因為大家都明確知道自己的優勢在何處,要是交換角色的話,效率便會變得低落。
比較優勢理論
由經濟學家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較優勢原理(comparative advantage)指的是,不論是一個人、一個組織或一個國家,將它們所有限的資源和時間,去生產他們具有優勢的產品,然後將這些產品交換,那整個社會的總價值能達到最高。
放到國家之間的層面上,當一個國家在生產某一種物品的機會成本比別國低時,那該國在生產這一種物品上便擁有比較優勢。
有一個例子看了就能馬上能理解,假設有兩個國家,美國和日本,兩國皆能夠生產到兩種商品:汽車和電腦,在美國生產一輛車需要用到10名工人,而日本則是100名;生產一部電腦,美國需要用到2名工人,而日本則需要4名工人。假如兩國各有1000名工人的話,分拆開500人去做一種產品的話,美國能夠生產到50輛車和250部電腦;而日本則5輛車和125部電腦。此時兩者雙加的總數為55輛車和375部電腦。
雖然從數據上來看,美國生產兩樣產品的效率都比日本為高,所以根據比較優勢理論,日本應該專注於去做成果更好的電腦,美國則可以將一部分的人力資源分開去做,所以算一下,美國700名工人全都做汽車,剩下300人製造電腦,汽車的產量就能增至70部,電腦則減至150輛;另一邊,當日本工人放棄做汽車時,全部工人全力去生產電腦時,最終能產出250部。
可以從數據中看到,神奇的是,兩國的總產量提高了,從本來加起來的55輛車和375部電腦變為70輛車和400部電腦。兩者能夠在貿易當中互相交易,從中獲利。美國能賣給更多的汽車給日本,而日本則能將電腦賣回去。當然,現實世界的真實運作複雜得多,可沒有這麼簡單,但從雙方結果來說,實行比較優勢理論,絕對是個雙贏的局面。
不要跟別人去比,而是跟自己比
回到個人層面上也是同樣道理,比較優勢核心是,它不是指跟別人去比較,而是要自己跟自己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或許你可能每方面都比別人稍為遜色,但只跟自己比的話,總會有一方面較為優勝的地方。
可能也有人做甚麼都很厲害,但他們不會有時間能將所有東西都做好,他會投放進他最有價值的事上,再去交換其他資源。A男煮飯很厲害,但是在唱歌方面能賺到比較多,那他就不會煮飯了,他就會請廚師煮飯給他吃,通過這些無數次的交易交換中,能夠產生出大量的經濟效益,整個社會便會變得更好更有效率。
總結
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別人怎麼厲害不重要,那怕自己在哪一方面都沒有明顯的優勢也沒關係,只需要自己跟自己比較就好,那一定有某方面較為突出,那就往那方面去發展就好。要是真的搞不懂自己的優勢在哪,可以仔細調查自己在其他可選擇的項目中,那一個是放棄機會成本最小的,就專注於該領域去發展,然後再將成果與別人交換,這樣整個社會的財富、經濟就能增大,將餅越造越大,每個人都能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