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傷人真的有用嗎?掠奪性定價

經濟學+
4 min readMar 9, 2020

--

我們是否有時聽到一些新聞說,一些大型企業將商品的價格訂得出奇的低,用蝕本價去吸納客源,令到外面的小店沒有生存空間,營運不當在無奈之下只好倒閉,從而達致到只此一家的獨市生意,形成壟斷該行業。大財團大企業就似吸血鬼一樣,他們持強欺弱,用銀彈攻勢,以本傷人,逼走其他競爭者,穩固市埸的龍頭地位。但是現實中真的這麼簡單嗎?他們不惜損失自己的利益也要逼走別人嗎?

掠奪性定價

上述所說的就是掠奪性定價(Predatory pricing),意指現在先收取低於市埸的價格,目的在於先搶佔其他同性質公司的客群,待別家公司承受不住壓力,從而將對手逼走該行業,在日後才調高回正常利潤的價格,目的在於要長期獲得高利潤的行為,獨占整個市埸。能夠用到掠奪性定價必定是該企業在行業中有一定的支配地位,由於先訂下低價格,掠奪者要必須先承受長時間的虧損,故能實行的都是資產雄厚,有充裕資金的大型企業。

掠奪性定價是一種對市埸不公平的行為,但現實中,要承受多長時間的虧損,沒有人能夠準確的答到,再加上行業中並不只有看得見的競爭者。當你已經同行業的競爭對手一個個的倒下時,還有許多後進入市埸的潛在的競爭者,這種行為簡直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在商業的角度上這種操作簡直是愚蠢。

石油大王壟斷市場

美國企業家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他在1870年創立標準石油公司,壟斷了全美國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的第一位億萬富豪與全球首富。

由於他實在是太成功了,引起不少人對於他有所質疑,在各種輿論的攻擊下,說他是壟斷者,在謀取暴利。當時的美國以用煤為主,事實上洛克菲勒成功將石油變成生活上到處可見的產品,因此石油需求量上升,他不斷的改良機械設備和開採油田,務求令石油的產量大增,由於產量多,自然價值也下降,變成普通平民百姓都能使用,不管是窮人或富人變得更平等,在晚上能夠點起油燈,不是一到天黑就得睡覺。

事實上洛克菲勒有這樣的成就並不是偶然,而是他不斷地創新改革,他越做越大,導致他成為石油市埸的霸主。

洛克菲勒在石油業界的市佔率幾乎達到百分百,由於價格比起其他的算是偏低,令到其他同性質行業不能生存下去,及後被認為掠奪性定價,被法院判定觸犯了「反壟斷法」(或稱作「反托拉斯法」),美國石油公司被迫分拆開不同的子公司。

換作是現今,我們不會覺得Google和蘋果由於市估率太大,而覺得他們在壟斷市埸 ,這是一個勝者通吃的市埸,當全世界的大部分人都用Google作為首要的搜尋引擎,別的搜尋網頁的生存空間便會大大的壓縮。

總結

及後的經濟學家指出,用低於市價提供優質服務並不是完全是掠奪性定價,而是商業上的正常競爭。還記得Facebook、Youtube、Google剛成立的時候,並沒有存在廣告或只有極少量廣告,那時候我們還會覺得它們到底是在賺什麼錢。

而現在,Facebook經常性都會出現一些不實、煽情的廣告,而Youtube看一段影片的途中會出現好幾段廣告,有些長達幾秒的廣告甚至無法關閉,又或者他們開始有「自我審查」機制。即使是這樣,我們也不會放棄不用,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就是「搶佔先機」,先取得市埸,及後才拿取豐厚的利潤,可說是下一盤深遠的棋。

現今商業社會基本上沒有人會實行掠奪性定價,風險太大而收益卻不明朗。而是偏向先以補貼或提供優質的服務去吸納客群是一種市埸策略,雖然開始時會可能會出現入不敷支的情況,但當越來越多人去使用時,就會自然成為網路龍頭,搶先占據市埸,後進埸的競爭者很難去改變現有用家的使用習慣,難以再分一杯羹。所以兩者具有本質上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

--

經濟學+
經濟學+

Written by 經濟學+

我是個90後澳門人,熱愛寫作和經濟學,每周一準時更新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