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聽過伊索寓言中的《螞蟻與蚱蜢》吧,故事中螞蟻們會提前去準備一些糧食放在巢穴裡,以免在冬季要冒著寒冷的天氣外出覓食,我們或許會恥笑另一個主角蚱蜢,牠不懂得積穀防飢這種簡單的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選擇這種策略也不完全是件壞事,正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也有它的道理所在。
耐性與回報
美國史丹福大學實行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首先在小孩面前放一粒棉花糖,然後再跟他說,只需要在一段時間內忍住不吃眼前的糖(大概10分鐘或者是15分鐘左右),結束後就能夠多給他一粒棉花糖。這是一個典型的推遲享受實驗,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這次測試,從而鍛鍊到孩子的意志力與耐性。而及後棉花糖實驗的研究人員根據追蹤實驗者的數據得出,當初忍住不吃的小孩當中,他們的自制能力較強,成績上比起忍不住的小孩要高出不少。
理性的我們當然覺得等待是最好的決定,但當眼前出現誘惑,忍耐並不是件易事。假如有人問你,你現在借給我1000元,有兩個還款方案給你選擇,第一個是在1年後連本金利息給回你1200元,另一個則是在6個月後只還回你1100元。理智上我們都認為1年後才收回較有利潤,現實情況的是,我們大多更急於獲得成果,普遍會選擇第二個方案。因為人們普遍喜歡確定的消費,要慢慢等待倒不如先盡快確實的收回較好。
不確定的未來
或是換個說法,你已經是個一頭白髮的老年人,身為老人恨不得今天借明天還錢呢!直白點說是「有錢冇命晒」。對比起來說,年齡便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年齡越大,就越比較沒有耐性;反觀,年輕人能夠看到久遠的未來,時間相對比較充裕,也能將目光放得較長遠。
人們偏好現在的消費多於未來的消費,經濟學會將這個概念叫做「不耐」(Impatience),意思即是不耐煩。由經濟學家艾榮·費沙(Irving Fisher)提出。他指出每個人的不耐程度不同,而人們對於未來越不確定,不耐的情況便越嚴重。放眼現在也是同等情況,特別是在現在肺炎疫情嚴重時期,人們面臨一陣恐慌之中,隨著確診數字上升,他們的不耐並越強,正所謂今天不知道明天發生什麼事,說不定某天自己也會受到感染,產生著恐懼的心態,就會沽掉自己的股票,急忙著套現或是拋售。
總結
對於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沒有人能夠準確的預測未來,所以有些人想要短暫的幸福,也是有他的道理所在。現今人類已經被急速的步伐擾亂了生活的節奏,一些人寧願花五分鐘看電影的解說也不願花一個多小時去電影院看完一整套電影。沒什麼人能靜下心來,先苦後甜,將最好的東西留在後面慢慢享用。
當年輕人看著天文數字的房價時,恐懼的狀態一直充斥著,對於未來職埸發展怎樣,完全是「見步行步」,努力工作就能買到住屋嗎?年輕人不敢去想像。與其苦澀不快樂的生活著,倒不如先將眼前的棉花糖先吃掉,現在先提早享樂,不將自己逼得太緊,這也算是種理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