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票的選舉不一定反映到多數人的意見?阿羅的不可能定理

經濟學+
4 min readNov 24, 2019

--

星期日24號的香港區議會選舉剛結束,經歷了持久的反修例風波,相信此次選舉的投票率會破紀錄地高,市民紛紛透過投票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埸,選出為自己「發聲」的人士。而「真普選」選出行政長官距離我們很遠很遠,我們不能通過一人一票的方式去選出最高領導人。話雖如此,選舉制度能真正表達大多數人的意見嗎?

阿羅不可能定理

阿羅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enneth Arrow提出的理論,採用數學計算的方法,制作了一些模型,研究通過的投票選舉方式,是否合乎大多數人的意願,指的是在人們有多於三個不同的選擇時,選舉並不一定能夠如實反映到大多數人的意見。

選舉制度以一人一票的方式進行,多數人認為以「少數服從多數」就能選出「最佳決策」。但是根據阿羅不可能定理說,現實中不能可能出現大多數人都滿意的「最佳決策」。那是因為「少數服從多數」是假設人的偏好選擇是單峰偏好,人只有一個幸福點。而現實中,我們不止一個偏好,有的人可能愛吃點品,也愛吃咸的;愛看動作電影跟愛情電影。

那假如每個人都有個最優選擇和次優選擇,在選舉投票中會發生甚麼事?

假設有甲乙丙三個選民,面對ABC三個競選方案,有如以下的偏好排序選擇。假設選舉只有兩個方案進行投票的話,就會產出以下的結果:

從結果來看,只要按照不同的比較方法,就會產生出三個不同的結果。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阿羅不可能定理。我們以為在現實生活中的選舉,最後的結果都肯定是符合大多數的意願,可是根據不同的選法中,就已經早早決定了選舉的結果。就正如些大公司開會,會舉辦一些股東大會投票表決自己的意見,可是在那個會議的主持人便充當了重要的角色,他怎樣設計問題,那很大程度上便左右了投票的結果。

選舉中,中立派別的人數最多

經濟學家從一些簡單的模型中得出些政治的分析策略,總的來說,選舉候選人需要怎樣才能更易當選呢?最重要的並不是他的政見與政策 ,而是他的立埸。

當一個候選人政治立埸靠左時,他就能吸收所有左邊立埸的選票,相反,當另一位靠向右時,他便能吸收所有右邊立埸的。那中間的選票便是至關緊要的了,兩位候選人只要任何一個比另一位稍微靠近中間一點,就能夠當選。

假如只有兩大派別的話,雙方便必須突顯出其不同之處,即與另一候選人的立埸越相反越好。例如香港的泛民主派跟建制派,雙方的立埸看法很多時候完全不一致,這也就是政治的取向,形成識別度,才能吸取更多的選票。美國總統特朗普當時在競選中便劍走偏鋒,多番提出一些很有「特色」的言論,結果完勝了立埸平庸的希拉里。

但假如有三個競爭者的話,立埸位於中間的反而能夠吸引最多的選票,能獲得最大多數的支持,這又稱為「中位數投票人原理」,然後另外兩個候選人也意識得到,也紛紛往中間靠攏,導致所有候選人的政治立埸變得相近、沒特色。

總結

在人們有多種訢求的情況下,用一人一票的方式去投票,只能反映出人們對不同選項之間偏好的順序,對於偏好的輕重不能從結果中顥示出來,這樣不同的選舉方式就會產生出不同的選舉結果。

美國很多統計也指出,你投出那一票,根本不可能影響左右競選的結果。美國研究公共政策的經濟學家(Anothony Downs)便說過一個人投的那一票,剛好能夠扭轉到選舉結果,所計算出來的概率是零。

話雖如此,那每個人都一樣不去投票,那選舉不就沒意義?「少數服從多數」制度看似很完美,其實並不一定代表到真正的民主,不能夠完全反映到人們的偏好。當然話也不能說死,投票的意義遠遠重於其性質,身為一個享有投票權的市民,當然有義務投下自己的一票,為社會負責任。投下的一票,能夠表達了自己的政治取向,但最終結果出現後,也要了解到不可能都「皆大歡喜」、滿足到每個人的喜好。

--

--

經濟學+
經濟學+

Written by 經濟學+

我是個90後澳門人,熱愛寫作和經濟學,每周一準時更新

No responses yet